新书推荐丨《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术语最早出现在我国1984年版的《体育词典》中,书中认为体能主要由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组成。

200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把体能定义为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

目前在我国,“体能”概念的含义正逐渐被泛化,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所以有必要对“体能”在国际上的演化过程加以追溯,重新确定及其下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体能从最初的针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提高的狭义体能,逐渐扩大为包括康复、健身以及竞技三种语境下的广义体能。

竞技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运动员的一般体能训练要求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运动员身体形态均衡发展、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有序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增强。专项体能训练指采用各种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训练手段所进行的旨在提高专项身体训练水平的专门性身体训练,与运动专项的技术、战术、心理等竞技能力发展是高度结合的。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始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达到快速发展阶段,青少年的运动训练主要处于全训练过程中的基础训练和专项提高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体能训练是竞技能力各项子能力(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的基础,因此合理设计、实施处于这一时期的运动员体能训练是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介绍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相关概念的起源与定义,以及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介绍青少年身体发育及体能特点;第三章介绍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评价;第四章介绍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分期及计划安排;第五、六章为本书的重点内容,介绍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从一般体能训练的体态、姿势、关节活动度与稳定度训练和身体素质发展,到专项体能训练中运动模式向专项体能的过渡。

针对现阶段我国“体能”概念界定日渐泛化的现象,本书明确了“体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现代体能应分为健身体(适)能、竞技体能和康复体能;重点把当今社会上比较流行但体系混乱的一些概念和提法融入经典的运动训练理论;沿用了我国特色运动训练理论中将竞技体能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分类体系;更新了训练理念,丰富了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最重要的是更加切合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田纳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常务理事、培训及标准制定委员会主任。上海体育大学竞技运动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运动训练、体能训练与儿童青少年运动干预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课程为“运动训练学”“竞技参赛学”“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高级教程(硕士)”以及“专项力量训练(博士)”等。主持、参加多项国家教育部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课题、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和上海市科委、教委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在SCI期刊及《体育科学》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四十余篇。曾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博士/副研究员,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反中心)选材育才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体育大学硕士生导师,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访问学者,美国运动医学学会青少年锻炼认证教练(YES)、国际青少年体能协会(IYCA)认证教练、FMS Level 2、SFMA认证,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人才教育培训规划”系列教练员培训班特聘讲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委员,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体适能分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运动能力测评与发展。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网球、游泳、排球、冰球等项目体能训练工作。《每天都是比赛日》《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运动员长期发展》主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