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热搜的“巴黎八分钟”究竟有多浪漫?

“巴黎八分钟”的开头,是法国国歌《马赛曲》。十八世纪末,阶级矛盾与经济阻滞笼罩着法国,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尔在一次当地爱国主义盛典之前,写下了《莱茵军团进行曲》。

不久,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就传遍了全国。1792年,法国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浩浩荡荡开进巴黎,同时也让这首歌风靡马赛,因此得名《马赛曲》。

而拥有如此厚重历史意味的一首歌,“巴黎八分钟”演绎《马赛曲》的方式,却将其聚焦于现代巴黎。

《马赛曲》的开始,只见一位乐手伫立在法兰西体育场前,这里曾作为法国1998年世界杯的比赛场地,也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主要场馆。

画面转切到巴黎圣母院前,琴声从几位小提琴手手下缓缓奏起,飘扬在塞纳河上。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巴黎圣母院,是这座城市最具象征性的地标,也是它最忠实的守护者。

庄严恢弘的卢浮宫里,马林巴木琴声在胜利女神像面前响起,画面中,我们仿佛看到历史的乐章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跨时空交融。

镜头再度转切到La REcyclerie 回收工厂,钢琴声在琴师指尖飞扬。这里曾是巴黎的一个旧车站,而后被改造为一个绿色生态中心,提供各种兴趣活动如园艺、写作等供居民体验。在这里,巴黎“合作共享”的城市生活理念展露无遗。

随着音乐推向高潮,打击乐将我们带到狄德罗滑板公园,穿着正统的乐手们与背后潮流的年轻人们形成鲜明反差,也彰显着巴黎这座古老的城市,同时流淌着青春活力的血液。

这首《马赛曲》最后以一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内吹响萨克斯风为结尾。光是画面的构图、氛围的塑造、以及萨克斯风本身的优雅音色,就构成了“巴黎八分钟”最浪漫的一刻,俨然一幅现代版的“世界名画”。

这位宇航员名叫托马斯·佩斯凯,他是第一位被送入国际太空站的法国商业飞行员,还是一位精通萨克斯风的音乐天才。

2018年,法国导演皮埃尔·埃马纽埃尔·勒戈夫带来了一部纪录片作品《16次日出》,以宇航员们的生活为核心,带领观众们见证了珍贵的太空任务过程和惊心动魄的太空漫步,也从太空视角饱览了地球美景。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正是托马斯·佩斯凯,他在空间站里吹响萨克斯风的画面,也成为了电影海报以及电影原声带专辑封面。

《16次日出》的片名就自带浪漫气质,因为空间站绕地球一圈是90分钟,一天下来能绕地球16圈,所以一天之内可以看到16次日出。片中除了这段萨克斯风,还有致敬《小王子》、宇航员给女友画爱心的桥段,直让人感慨:法国人的浪漫真是至死不渝。

三年后,法国人用同样的方式致敬经典,还原了这场宇宙级的浪漫,更让人对2024年的巴黎有了更高的期待。看过这部纪录片和听过原声带的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这个画面将永远留在脑海。

因此,“巴黎八分钟”带给我们的惊喜,就像《马赛曲》最后的萨克斯风一样,静谧而永恒。当这届奥运会悄然落幕,我们的视线转向别处,却也埋下了期待的种子,等待着下一个生活的惊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